当前位置:教改动态>正文
以案例为中心的临床见习讨论式教学在皮肤性病学课程中的应用
发布者:140  发布日期:2014-06-27 查看:643 次
课题负责人:车雅敏
所在单位: 第一临床医学院
项目编号: 201318
关键词: 讨论式教学 皮肤性病学 案例教学
皮肤性病学是一门以形态学诊断为特征且实践性很强的学科, 其病种繁杂,不仅与基础学科如免疫学、病理学、生理学、微生物学关系密切,也与内、外、妇、儿等临床学科密不可分,门诊和病房都拥有大量临床病例资料,非常适合于案例学习。皮肤性病科教研室在2012年底申报了教学课题“以案例为中心的临床见习讨论式教学在皮肤性病学课程中的应用”,于2013年4月22日对2009级七年制医疗系学生进行案例教学的尝试,取得良好效果。现汇报如下:
本次授课的指导教师为车雅敏主任医师,辅助人员为研究生张芳芳和黄士刚(负责分发评价表和传递话筒)。听课学生3个班,共计93人。授课内容为“病毒性皮肤病”,学时3学时。整个授课分为两部分,第一部分为案例教学应用于“带状疱疹”,用时80分钟;然后休息10分钟;第二部分为传统多媒体授课,对带状疱疹的要点进行强调,展示大量临床图片,并讲授其他病毒性皮肤病,用时60分钟,最后进行总结,随堂小测验,并请学生填写评价表。
授课前1周指导教师准备三个案例,交给三个班的班长,三个案例分别为“带状疱疹被误诊”、“带状疱疹并发症和复发”和“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”,每个案例设计3-4个问题,由班长传阅给班上每位同学,并指派3-4名同学准备回答问题。同学们通过预习教科书、网上查阅文献和资料以及互相讨论进行准备。课堂上,指导教师用多媒体展示每个案例,先简单复述案例,然后列出问题,请同学们回答。提前准备的同学从容回答,回答不完全或者不确切时指导教师请其他同学进行补充或更正,指导学生进行讨论,有的同学在回答过程中也会提出新的问题或者他(她)自己不明白的地方,这时指导教师也会鼓励其他同学进行解答或说出自己的看法,因此尽管每个案例提前准备了3-4个问题,但实际课堂上提出的问题远不止3-4个。三个案例由三个班依次进行,对于积极回答问题和勇于提出问题或者发表个人独特见解的学生,指导教师给予表扬,并当场赠书以资鼓励,并借此激发其他同学参与讨论的热情和勇气。由于带状疱疹是皮肤科的常见病,与其他临床科室有密切联系,且与水痘同为一种病毒感染,课堂现场调查发现一些同学自己就得过水痘,也有少数学生得过带状疱疹,因此同学们对该病都很感兴趣,通过提前预习和查找资料,对该病的理解远远超出教科书的介绍,再加上指导教师热情和蔼,循循善诱,课堂气氛非常活跃,参与发言的学生有15位之多,占学生总数的1/6。
在全部课程结束后,发给每位学生评价表,请他们不记名填写,发出评价表93份,收回93份,回收率100%。评价表为自行设计,从“激发学习兴趣”等14方面进行评价,分为“非常好、好、一般、不好”四个等级进行评价。对93份评价表进行统计分析,认为“激发学习兴趣”方面“非常好”和“好”的占100%;认为“调动主观能动性”方面“非常好”和“好”的占98%;认为“提高对不同专业知识的融汇贯通”方面“非常好”和“好”的占90%;“培养获取知识和终身学习的习惯”占93%;“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”占96%;“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”占100%;“提高临床思维能力”占99%;“提高自学能力”占97%;“提高语言表达能力”占91%;“提高团队协作能力”占85%;“与授课教师之间的互动”占94%;“对于重点和难点知识的掌握”占89%;“准备工作占用时间和程度”占83%;“总体教学效果评价”占98%。对该教学方法的意见和建议:1、授课过程中能够充分调动同学的积极性,活跃了课堂气氛,使得书本知识不再枯燥;而且与病例结合,使同学们印象深刻,容易掌握重点和难点;2、建议让更多的人参与,不仅限于有准备的人。可以将同学分组,再各组讨论以增进知识的交流;小组演讲之后,可以及时让同学提问,教师则针对主讲人的回答做出指正或补充,也可针对主讲人所讲内容提问;3、希望老师多增加案例教学的方案。
本次新的教学方法在皮肤性病科的尝试取得良好成效,尽管83%的学生认为准备工作占用了大量时间,但98%的学生认为“总体教学效果评价”“非常好”或者“好”,说明学生们非常欢迎这种教学模式。不足之处在于由于学生过多,课时有限,不可能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发言;另外,学生主动表达观点的勇气还有待于加强。
通过这次教学实践,初步验证了案例教学法在皮肤性病学教学中的良好效果,下一步教研室将继续在下学期的七年制教学中广泛开展,以获得预期目标。